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法部门 > 公安
奋进40年,公安心向党 护航新征程
2022-05-06    点击:[]  来源:黔西南公安  作者:李娅梅

1982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

40年来,从绵绵群山,到潺潺溪流,从低屋矮房到高楼大厦……在金州的发展历程里,总能觅到黔西南公安保驾护航的身影,守护着这片欣欣向荣的每一寸土地。

忠诚,植入公安队伍的基因,融入每一位公安民警血脉,我们的脚步,始终紧紧跟随着党的中心工作,坚定有力,势若千钧。

1982年5月,行署公安处正式更名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公安处。自此,一场又一场的公安改革拉开了序幕。40年来,从110改革、放管服打通“最后一公里”、“清网行动”、扫黑除恶、护航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警魂从未改变,警徽永远向党,对党忠诚、听党指挥这根命根子一直没有变,也永远不会丢。

杨峰,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曾是册亨县八渡派出所的一名基层民警,他说:“从巧马镇的流动警务室创新到新时代派出所‘两队一室’的建设,我们对党、对人民的承诺从未改变。”

随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黔西南公安也将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保卫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要发展,先稳定。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是发展的基础。天网雪亮工程的发展深化,基层派出所力量的不断夯实,全州“两抢一盗”案件实现了零发生的突破。

发案少了,但是,随着全州经济的快速发展,防范化解各类矛盾风险成为营造安全稳定环境的关键一环。

知向何处,不惑于方向。

从农村入手,黔西南公安创新和发展新时代 “枫桥经验”,打造“一村一警” “场镇警务”“多元化矛盾调解室”“公安+”机制……黔西南公安的目光永远向着党旗指引的方向,忠诚向前。

33.8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如何护航搬迁工作,守住搬迁成果,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是2018年黔西南公安的首要任务。

“推行新市民居住证”。一项创新过渡政策应时而生。

兴义市马岭派出所社区民警张盼盼回忆,政策一出,有怀疑的眼光,有观望的心态。通过民警的耐心走访和解说,马岭安置区搬迁群众办证率在2018年就实现了100%。

在兴义建筑工地务工的小黄成为第一批享受“新市民居住证”实惠的搬迁群众。“有了证,我们就是兴义城里人,娃娃走出晴隆大山,也能享受好的教育条件。”

搬出穷窝窝,如何扎实做好搬迁后续工作,黔西南州公安机关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科学打造“135”智能安防系统,全力确保搬迁新市民平安“无死角”,让广大搬迁群众住得安心。

兴义市洒金警务室辖管易地扶贫搬迁群众7482户33227人,是规模较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城镇集中安置点。搬迁初期,居住区扯皮闹事、盗窃等案事件多发,群众意见大,民警压力大,不是在调解纠纷的路上,就是在宣传预防盗窃的途中。

“自从在全州新市民居住区搭建‘135平安风险感知平台,实现一屏“查全城”、一网“管全区,全方位提高洒金居住区打防管控效率,实现了居住区刑事案件零发生、命案零发生、重特大恶性案件零发生。”社区民警戴丽静说,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洒金警务室的初心从未改变,一片祥和的居住区就是她和战友们向建州40周年书写的最好献礼。

40年的为民征程,从一双解放鞋走村入寨,到州县乡村四级实战指挥平台的精准指挥,黔西南公安忠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深化改革优化服务,步履铿锵。

64岁的退休民警解天国,从事法医工作35年,在退休时感叹:“我是和黔西南一起成长的第一代黔西南公安人。”作为全国公安机关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他说公安刑事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全州群众筑起了平安的钢铁长城,刑侦民警的侦查“老三样”早已被一浪高过一浪的“高精尖”技术取代。

右二为解天国(已退休)

“现在不同了,民警的装备配备以及各种技术都现代化了,这都是我们州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大变化。”解天国回忆起从警35年来看到的变化,感慨良多。当时破案条件艰苦,道路交通条件非常差,步行一夜才到侦查点是常有的事,没随身通讯工具,即使有什么好线索,信息根本不能在第一时间传出大山。

“现在嫌疑人只要作案,我们就可以通过警务信息技术迅速锁定他的主要特征和活动情况,实施精准化打击。”黔西南州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主任肖尧说,特别十八大以来,警务技术实现了破瓶式发展,为民警破案提供了强大的后台支撑,破案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在服务群众方面也发挥出高效能。

在黔西南公安交通管理局车管所,原来 “排队长”、“材料多”的现象不复存在,前来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秩序井然。

“我们在大厅安放了几台自助服务机,在全州建立11个自助车管所,推行“乡村驾考班”,驾考办证一日结,线上数据融通,线下便捷服务,群众都很满意,农村交通事故明显下降。”车管所副所长陈洁介绍。

现在,靠着一滴血迹、一份基因样本,就可以精准比对出被拐儿童和家属;警用航拍,“透视”事故现场,把清晰画面传回指挥部,精准部署行动;凭借广布的感应探头,对城市运行“泛感知”,动态掌控整个城市的实时运转情况,有力守护全州安全;一张身份证,就可以在辖区派出所“24小时自助服务站” 办理20多项办证服务……

李伟是当前黔西南公安机关科技信息化发展的领军人,他说,黔西南公安科技改革伴随着黔西南40年的发展始终,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今天黔西南公安科技信息化的日新月异,优化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更无从谈起。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是科技兴警战略推进的坚强保障,是黔西南公安科技信息化发展的坚实根基。

40年的拼搏进取,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黔西南公安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开利民之门,以服务质量水平的攀升换取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在为民征程上不断攀登。

十八大以来,公安机关不断打通“堵点”,扫清“痛点”,将业务延伸到末梢,将权力下放到基层,推动改革更有温度,公民身份证号码不再出现“重号”,仅有9类事项需到派出所开具“证明”,从以往多次排队、多次往返到“最多跑一次”,以及“就近办”“马上办”“网上办”“跨地办”……越来越多的便捷实惠让群众切身体会。

“再也不用为了办身份证重庆兴义往返折腾了,跨省通办太方便”“在派出所办理业务再也不用排长队了,驾照更换更方便”“出入境自助服务省时快捷更高效”。

40年的赤诚奋斗中,一代又一代黔西南公安人举起右手,以忠诚搏起的脉动,蓬勃的热血和精神,庄严宣誓,“我自愿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

公安姓党,民警为民。

在这片168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黔西南公安枕戈待旦、不惧风险,前仆后继,筑起守护300多万人民群众安危的热血城墙。

“从前不敢走夜路,随时都可以看到警察和警车,沿路都是探头,一个人走回家也不会害怕了。”王女士住在兴义市麦子垭口,开一家小酒馆,原来深夜打烊以后,想抄近路走到老花鸟市场附近都不敢。

如今,无论在全州哪一条街、哪一个村,警徽无处不在,110报警电话是群众关键时刻的紧急热线,街面警务站成为群众身边的派出所,7X24小时服务永不断电,党旗指向哪儿,黔西南公安就冲锋到哪儿,群众期盼在哪儿,这身警服就出现在哪儿。

“我看到的变化太大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这与公安机关忠诚履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密不可分。”全国人大代表韦波评议。

回头望去,这40年,镌刻在公安历史的丰碑上的,还有张仁政、向翔、何会洋、刘克庄、胡洪、李松陪、李来建、贺兵……一个个熟悉的名字,33张亲切的面孔,在穷凶极恶的歹徒面前,他们迎难而上;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他们挺身而出;在群众求助时,他们义无反顾,以血染的瞬间践行一名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铮铮誓言。

牺牲民警贺兵

“传递下去,从青春到白头。”兴义市洛万派出所民警杨占天接过牺牲民警贺兵未完成的使命和职责,目光所及之处,皆有意义。

仰望党旗,为党而战,只为山河无恙。迎战洪水、抗击冰雪、战“疫”情、打击犯罪、服务民生、重大安保,创新完善系统治理、护航脱贫攻坚,探索形成“三方五共”、“三微一感知”、“1+10”警务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打造基层治理新平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智慧治理多元共治;聚焦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深化“放管服”“互联网+行政管理服务”等改革,不断推出新的惠民便民举措……不负嘱托,不负人民。

“实践证明,我国人民警察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人民公安队伍。

公安心向党,护航新征程。在党旗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黔西南公安将继续赓续忠诚血脉,锻造新时代公安铁军,凝聚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书写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崭新篇章。

  

上一条:兴义:警务保障建起“疫”线能量站

下一条:黔西南公安: 青年岗位技能创新提升警队战斗力

关闭

打印